从伏笔到答卷 以初心筑安澜—张掖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防汛抢险保通工作纪实
2025年7月11日23时30分,祁连山腹地的暴雨如战鼓擂响。国道213线K617+462至K623+100段、省道313线K62+900至K88+560段,泥石流裹挟着巨石呼啸而下,瞬间吞噬22处路段……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通往张掖市及祁连牧区的主干道路多处中断。
省道313线突发泥石流
7月12日0时10分,肃南公路段3支应急小分队闻令即动,“保持车距!前方50米有落石!”对讲机中传来急促告警,抢险车已碾过积水冲向灾毁路段。今年6月份以来,张掖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辖养的国道213线、307线及省道313线先后遭遇9轮强降雨袭击,山洪与泥石流接踵而至。从险情发生到抢险保通,中心出动700余名职工逆流而上,433台机械设备连轴运转,全力清理泥石流、塌方等2.6万立方米,在抢通阻断公路后还持续进行着边沟、碎落台清淤和桥涵疏通。这场与暴雨的交锋,既检验了张掖公路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应急铁军本色,更织就了一张科学、高效、有温度的公路防汛保通网络。
立即封锁水毁路段
清单闭环,从“散点防控”到“精准施策”的管理革新
告别传统防控的“大水漫灌”,中心以“三张清单”实现风险防控闭环管理,让每处隐患有“身份证”、每项处置有“路线图”。一是责任清单压实链条。制定重点路段防汛责任清单,构建“中心包抓-段级保畅-站级巡查”三级责任体系,分路段明确中心包抓责任人、段一级保畅责任人及养护站巡查责任人,责任人姓名、联系电话、管辖路段桩号及重点防控内容“对号入座”,将防汛责任从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二是隐患清单动态清零。开展普通干线公路风险隐患“落图叠加”,建立涵盖9类隐患的“一张图”清单,标注24处风险路段、25处涉灾隐患点及72处设施隐患,并实行销号管理。“我们加强汛期公路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完成国道213线防排水设施疏通,省道313线冰沟2号桥铅丝石笼防护等任务,风险隐患实时掌握并得到有效治理。”肃南段技术员王建杰说。三是物资清单科学布局。采取“中心储备+路段前置”方式,在肃南青龙、山丹清泉养护工区等关键点位预置挖掘机、装载机、吨袋等设备物资,各养护站备足铁锹、雨衣、切割机等常用物资4000余套。灾毁发生后,应急中心、高养所、临泽段等支援肃南、山丹段的人员、机械迅速抵达现场,昼夜不息、连续奋战,实现“平时分散储备、战时集中调度”的高效响应。
机械组合清理泥石流
协同攻坚,从“单兵作战”到“攥指成拳”的合力凝聚
防汛保通不是“独角戏”,而是多方联动的“大合唱”。中心构建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协作体系,让每一份力量都精准发力。一是内部指挥垂直贯通。落实防汛工作“包抓包线、定路包站”机制,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包片联系基层段,段领导班子成员包保重点路段,养护站站长驻点应急保畅。在山丹山洪抢险中,中心分管领导及业务科室负责人72小时驻点调度,段主要负责同志连续四天三夜驻守前沿督促落实,班子成员带头抢险挺在一线,党员干部、青年职工组成的“突击队”主动承担最危险的清淤保畅任务,让抢险指挥从“层层上报”实现“一线穿透”。二是外部协同无缝衔接。与气象部门签订服务协议,及时研判会商,实现灾害天气“靶向预警”。联合地方政府、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处置”机制。与社会力量签订机械、物资临时供应协议,弥补紧急情况下自有设备不足问题。山洪、泥石流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绕行公告、封闭交通、开辟临时通道,县政府相关领导现场指挥,交通部门协调机械设备,公安交警管制分流,消防部门出动专用设备清洗路面污泥与砂石杂物,共同谱写“路地同心”的抗灾真章。
部门联动疏导交通
科技赋能,从“经验判断”到“智能预警”的效能跃升
当监测数据与人工巡查交织成网,暴雨便不再是突袭的猛兽,中心以“智慧路网”建设推动防汛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一是智能终端擦亮“千里眼”。调度平台智能终端实时监测辖养、监管路段道路通行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等情况,95路视频监控完成检修,保证汛期设备完好率、在线率。6月24日13时30分,省自然资源厅、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中心立即响应,仅用15分钟完成全部预警路段的远程视频巡查。二是精准叫应打通“神经末梢”。落实好路段级“叫应”要求,气象预警发布后立即直达责任单位,明确抢险队伍并完成物资调拨。6月22日国道213线老虎沟路段有降雨,肃南段接到中心叫应单,随即启动“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机制,应急抢险人员、机械设备同步集结,2小时内受灾路段实现半幅通行,20多名受困人员、40余辆过往车辆未因道路阻断受损。三是科学处置提升“战斗力”。以“先抢通、后保畅”为原则,结合灾害类型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省道313线泥石流灾害抢险中,山大沟深,急弯陡坡多,现场科学组合机械设备,多工作面协同作业,单日清运量9600余立方米。国道307线路基塌陷抢险中,针对超8000余立方米的巨大回填量,用“分层碾压回填”工艺,同步开展清淤防护作业,实现抢险效率与工程质量双提升。
人工协作迅速清淤
防线前移,从“事后处置”到“汛前筑堤”的战略转变
将“防”字刻入基因,才能在暴雨来临前赢得主动。中心将防汛关口前移,构建起养护筑基、制度立纲、队伍赋能的立体化防汛体系。一是日常养护夯基垒台。针对河西地区“多雨易冲、多冻易裂”的气候特点,入汛前完成路面裂缝处治24.5万延米、油路修补2.07万平方米,实施同步碎石封层17.1万平方米,提高路况质量,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清理桥涵淤积694立方米,疏通边沟141公里,确保“血管”通畅。更换波形梁护栏440米,及时维修里程碑、百米桩,让交安设施成为“第一道防线”。在重点路段布设22个应急保畅点位,形成“一点一策、全域覆盖”的防御格局。二是制度创新立柱架梁。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修订《应急工作规则》《突发事件研判会商规定》《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预案,细化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响应启动等操作标准,配套编制《防汛应急行动手册》及“人、物、机”三张清单,明确各项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和调用流程,打造“全要素管理、全链条动作、全天候准备”的标准化应急体系。三是专业队伍淬火成钢。聚焦职工队伍科技能力、业务本领同步提升,40名桥梁工程师参加无人机实操培训,掌握道路巡查、桥梁病害识别等技能。青年技术人员攻关低空飞行巡检技术,使道路巡查效率大幅提升。开展应急队伍常态化训练、防汛应急专题培训,强化路基抢通、涵洞修复等实战技能,组织多部门联合应急演练,锤炼出一支“懂技术、善协作、能攻坚”的专业化抢险队伍。
抓紧回填塌陷路基
固本强基,从“应急抢通”到“本质安全”的长远跨越
中心以复盘、优化、提质为主线,将抢险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推动路网本质安全能力提升。一是复盘总结补短板。肃南段水毁抢险结束后,复盘梳理出设备调配效率不高、信息沟通延迟等问题,针对性修订应急预案,新增夜间照明保障、跨段支援流程等专项模块。段长薛文仲说,“灾害是检验预案的试金石,只有不断迭代优化,才能确保应急响应灵敏高效、处置流程规范有序。”二是设计优化解难题。国道307线水毁发生后,中心立即联合设计单位对全线开展隐患排查,精准定位问题症结。坚持“防治结合”,在设施加固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丁坝涵洞等措施实现“从堵到疏”的转变,并针对不同路段、不同地质条件分类制定路基防护方案,有效解决水毁易发路段的安全隐患。三是工程提级强筋骨。为系统提升路网抗灾本质能力与养护效能,今年中心积极争取1.76亿元,实施13项涵盖路面养护、危桥改造、安全提升等重点工程。在基岩滑坡专业监测试点工程中,布设雨量监测站、地表裂缝监测站及电子可变情报板,实现灾害预警精准化、实时化,在安全精细化提升工程中增设并提高波形梁护栏防撞等级,在道路桥涵养护中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切实提升道路安全防护和抗灾保畅能力。中心“向科技要安全、向管理要效能、向实干要实绩”的养护实践,推动路网韧性从“基础保障”向“主动防御”跨越。
风雨洗礼后的祁连山下,橘色的身影依旧在路上跃动。从暴雨前的精密布防到抢险中的协同攻坚,从隐患清单的动态清零到路网基础的安全提升,张掖公路人以“防”为先筑牢安全屏障,以“联”制胜凝聚攻坚合力,以“技”赋能驱动效能变革,正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持续筑就守护公众的平安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