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萌青的碎片化记录

时间: 24-06-26 来源:民乐公路段 作者:豆芳

莫言说他在读到川端康成《雪国》中写下的“一只壮硕的黑色秋田狗蹲在潭边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句话时,他的脑海中犹如电光石火一样闪烁,随即在稿纸上写下了:“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至此便有了《白狗秋千架》。所以我觉得碎片化的感受与记录并不浅薄,甚至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灵感迸发的源头,从而产生一种内部逻辑将它们链接起来,成为具有强逻辑且完整的表达。

公路上的小修补

五月,夏季公路养护黄金期,让我比喻的话,就像是农民的春耕秋收、学生的高考月那样紧张又充实。问起油路修补,前辈们说“紧张又忙碌”“要趁好天气”“要一鼓作气”“要粗活细作”……油路修补初体验告诉我,要说油路修补,就不能只说忙碌、修补破损路面,要说早上七点准备出发、晚上八点才能收工;要说头顶大烈日、脚踩烫沥青;更要说修补必须结合前期的“会诊”情况,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要说“圆洞方补、斜洞正补”原则,要说划线、铣刨,实时跟进旧路面切割、槽底清扫、粘层油洒布、摊铺厚度、路面接茬、碾压;要说团结协作、默契配合;要说养护工们的高超技艺;要说班子成员、技术人员每天的跟班指导,要说严把工艺工序关;更要说坚持、情怀、责任和担当……

公路上的艺术家

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公路上,给繁忙的道路增添了几分宁静。一早上的安全指挥已然让不爱运动的我精疲力尽了,想着看看进展如何,转头注视之际,心中早已泛起了无边涟漪。一排排橘色,再看是被晒得黝黑的脸庞,汗水浸湿了的衣裳,手心磨起来的水泡,还有时不时的交流探讨……此时机器的轰鸣声在耳边越来越弱,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尽是这橘色。看到此番景象的第一感受,竟然还是那句幼时学过的、妇孺皆知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虽然他们不是在锄禾,但场景没有不同,他们的工作也同样艰辛,同样光荣。

“叔,这个机器叫什么,看起来有点酷哈!”“修补的路面必须要方方正正才行吗?”“这路面看起来平整着呢,也要铣刨吗,判定是否进行修补的标准是什么啊?”“叔,这边来车了,注意安全哈”养护站叔叔们一边干活一边耐心回答我“愚蠢”的问题。散言碎语间,只见他们互相用眼神或者手势,就能明白彼此的需求,车停下来、向前移动一点点、向后退一些……他们都知道,属于他们的默契在此时具象化了。

阳光炙热而明亮,阳光下的他们闪耀着光芒,看着他们背着的工具、挥动的铁锹,像是画家的画笔,琴师的爱琴,书法家的毛笔……总之,和艺术家离得很近。不过,艺术家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有人说,“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我觉得也与他们契合,艺术不是局限于画布和雕塑,它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当他们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以路为家,苦中作乐时;当他们以忘我的精神勤奋耕耘,向人们昭示公路人的情怀时;当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公路上修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品”时——那些平坦、安全的道路,使得他们就是这条公路上的“艺术家”。

公路上的小管家

安全员王晓乐:“小豆,你今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交通指挥,保护好大家的安全。”“左手小红旗,右手小绿旗,记住了。”“好的,我将安全思想根植于心,今天又实践于行了,一定做好大家的守护者,操作不当的地方请指正。”刚下车就被交代清楚了工作任务,我信心满满,气势很足。整个移动作业区的两边都有安全员,我在中间,跟着摊铺机挪动,对讲机在我这儿的使用频率极低,只是一直走、一直向前走。

刚来单位那会儿,就听办公室姐姐说油路修补期间,我们最主要的任务除了拍摄影像资料,还有协助进行交通指挥。总归,一天的工作算是实践了、体验了、有经验了。可别小看安全指挥这项工作,它不仅关乎着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关乎着过往车辆的通行安全,是公路养护施工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岗位。坦白讲,我紧张了一整天。

我的微感受

最近的“公园二十分钟法则”很流行,但是作为公路人的我,更推荐春夏上路一天定律。在民乐,五月的路上能看到春末特有的风景,能看到勤劳的机械挖掘着公路人的梦想,承载着公路人的希望,能看到鲜活的生命,更能受到不一样的启发。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傍晚回去的路上,坐在中巴车上的我思绪万千。我想,这世上美丽无穷尽,但无论走得多远,最终都要有一条通途,承载归家的梦。橘色与烈日较量,与风沙纠缠,与雨雪对抗时,属于我们公路人的形象必定是鲜活生动的,也是无可比拟的。正因如此,我不再考虑什么样的工作是完全符合我的兴趣的,而是思考我该如何保持对自己工作长此以往的热爱且拥有为此奉献一生的勇气。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曾说:“搞氢弹与我的兴趣不符,但对祖国的热爱压过了兴趣”。至此,再看到中巴车上印着的“我精心养护,您安全出行”字样,心里莫名一阵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