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青年成长序曲之五:不给师父“添乱”的徒弟不是好学生
徒弟:党委办公室杨明月
导师:办公室钟晓亮
“师父,相机里拍摄的视频不能导出了怎么办?”“师父,这次跟拍图片没有抓拍到重要时刻,封面图怎么选择?”“师父,这篇稿子我不知道怎么结尾了,还请您指点。”……拜师八月有余,这样那样的状况不停,总在给我的师父“添乱”,平时不烧香,总是出问题了才向师父求救,我的师父也很无奈吧。
很幸运,在众多同事里面被师父钟晓亮选中,成为了他“面授班”的唯二徒弟之一。当看到师父的带徒计划和教学计划后,有压力,但也很感激。他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一边补强各自的短板,一边在精进我们擅长的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父的第一堂课为我们赠送了《新摄影笔记》,摄影入门级别的书籍,师父说授我们鱼不如授之以渔,工作后不比校园中,都是实战里成长,平时各自要多操练,多拍多写,才能在结果中倒逼成长。眼看着三分之二的时间就快过去了,关于最初的目标和承诺,只有复盘沉淀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行。作为政工干事,我的学习目标是从文字、图像、后期三个方面计划,下面就分类细说。
关于拍摄:老师们其实更喜欢教刚入门的学生,白纸上作画、书写,可塑造型更强。因为专业缘故,个人对摄影有一点皮毛的认识,师父的传授多以纠正为主。有个人拍摄认为质量比较高的作品就传给师父,白天工作都比较紧凑,大多数时间师父都是在下班后给我反馈,不管多少照片,他都会一张一张分析,从拍摄对象的选取、拍摄角度的选择再到拍摄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问题,从细节入手,一点一点纠正我的刻板印象。先从理性的相机设置参数入手,什么场合适合高感光度,什么场合需要快门降低,工作中的学习更多是点滴的积累,师父的经验传授不放过任何一个一起拍摄的机会。师父顾不上的时候我就先模仿,工作里的拍摄往往是有迹可循,跟在师父左右总不会差太多。借调中心的日子里,离师父比较近,每次外出拍摄后,他总会来看我的拍摄成果,一张一张看过,多以表扬鼓励为主。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如今对会议照片、养护现场拍摄、个人特写等特殊场合的拍摄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拍摄体系,不再是慌张上场,事后懊悔的选手了。
关于写作:政工干事的“吃饭”家伙主要还是笔杆子,但我的写作风格偏于直来直去,总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行业内的宣传趋于去政务化,简单的新闻信息和传统的政务类新闻难以吸引太多的读者,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类的创作加工已经成为宣传报道的一种趋势,因此讲好故事就成为当下新闻宣传的重点。师父的指导方针是多写、多看、多修改。他让我们不断写作,提供一些思路供我们参考,写得多了就有了感觉。师父还提供了很多以前的优秀作品,先要学前辈优秀的内容,沉淀积累后才会自己习作。最后是修改,一篇优秀文稿的出品是经过多次的修改打磨,字句斟酌才能得到最终的一稿,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和用词才能不断提升。师父修改稿件总是很仔细,不断更新,甚至看得次数比我们作者本人还要多,师父修改后语句的使用和言辞的表达总是更能让读者舒服些,对比文稿修改前后的差距往往更能他让人成长。
关于后期:后期制作是拼耐心和个人想法的一步骤,个人一直对图片后期处理有一种偏见,但是当因为后期处理挽救了很多拍摄过程中的不足后,自己对后期的理解变成了大型真香现场。师父对图片后期处理的指导更多是对图片的理解方面的指点,审美很关键,他全能型技术能力让我很是崇拜。后期的处理其实更多是一种技术的体现,Adobe各类软件的熟练运用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创作的第一现场重要,但二次加工创作更加赋予了作品作者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多年的学习积累成果。后期处理软件在当下工作环境中能够熟练掌握的人员并不多,时间、精力和耐心,对学习者的要求并不少。学习后期处理技术是个人技能的一次提高,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一次高质量提升,沉下去,多学习,这是师父最终的教学目的。
超越师父是一个宏大目标,那就先继续维持学习到师父的皮毛这个小目标,老生常谈的术语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充分利用好师父这个宝藏资源,将是我成长路上的巨人肩膀。还有句想对师父说的话,感谢您的耐心与关照,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