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青年成长序曲之二:师徒行者

时间: 22-08-22 来源:肃南公路段 作者:杨雅楠

徒弟:肃南公路段杨雅楠

导师:中心办公室钟晓亮


年初,中心机关二支部创新“导师带徒”模式,启动了以提升年轻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培基育苗”活动。借此活动,我有幸拜中心办公室钟晓亮为师。此前,我与师父接触不多,常常听别人提起,由此得以窥见师父其人,专注、敬业。“早压担子早成才”,在师父的带领下,我们的师徒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行必有方

“12张摄影习作,1件短视频,12件工作信息,6件宣传通讯稿……”密密一张课程表将全年任务量化,内容细化。

在感叹任务繁重的同时,我不由佩服师父的认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师父深知此理。在众多教材里,为我们挑选了《新摄影笔记》,通俗易懂,容易上手。“书看到哪里了?遇到什么问题了?”师父的“紧箍咒”一念,我立刻打一激灵,书又能多看几页。在师父的敦促下,我开始即时总结反馈。

“会议照拍摄,不妨找个椅子踩上去,把每一排的参会者的层次感拍出来。若过道较宽,可以侧45度拍摄,利用透视关系遮挡或者缩减画面中空白元素的空间大小……”工作之余,我们总能收到师父对我们的远程指导,这些工作上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公路季节性养护的特点,师父总会定期提醒我们宣传重点。末了还要嘱咐几句,“多写小稿,无需面面俱到,以具体人事为切口,做深入思考后再下笔。涉及专业方面形象表达最大化,尽量不用专业词……”恨不能将自己所悟倾吐个干净。

行必有师

师父是如何拍摄的?

七月的采风实践活动中,我时刻观察师父的拍摄手法。G227线上的新工艺,杨段长讲的仔细,蹲着的一行人听得认真,师父面向我们,在狭长空间里选择了一个较低的机位。G30高速公路上,一排排钢筋扎的整齐,作业工人手拿铁钩,师父蹲在他旁边,捕捉他神情专注的样子。S313线灌缝现场,师父以波形梁护拦为前景取景构图拍摄……每每看到成片,我都被师父的专业所折服,我怎么想不到这些呢!

“我们在进行同场景多主题拍摄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一是变换机位,二是变换角度,俯拍、仰拍、平拍,三是变换思路,从精神层面去捕捉和表达所见所感所想……”。一堂实践课,使我受益匪浅。

行必有得

面对如何讲好行业故事的宏大命题,师父从不直接告诉我们答案。他总是问,你要如何写?如此启发我们。

带着这个问题,我细读了中心历年来的多篇优秀通讯稿件。在师父的指导下,我们充分挖掘身边人,身边事,力求把每一个真实平凡的故事讲的生动入迷。每每出稿,都要在群里进行“三堂会审”,师父更是一字一句,如琢如磨,一篇通讯稿总要经过这些步骤才能最终成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半年已过,我从师父这里收获良多。树的成长,离不开园丁的修剪。在公路养护的事业上,我希望长成一颗大树,所以,庆幸有师父这样的园丁。